注册 登录
洛民 返回首页

admin的个人空间 http://www.zhangluomin.com/?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情真意浓文自美

热度 3已有 1032 次阅读2009-8-22 06:25 |个人分类:文学名家|系统分类:文学名家|

情真意浓文自美
——析朱自清散文中的情致
董勤安

  【摘 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的成绩卓著。他的散文在体现 出巨大艺术魅力的同时,以蕴涵醇正、浓郁的感情而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特别是他前期的散文,更以那 叙事的真切,感情的真挚打动读者心扉,产生共鸣,体现出浓郁的情致。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情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其朴实自然、清秀隽永的语言,诚挚真实的情感,浓郁的诗情画意等颇具 艺术魅力的风格誉满文坛,脍炙人口。更以其醇厚的情致而留传后世,荡人心绪。唐弢在《晦庵书 话·朱自清》里指出:“研究朱自清后期散文的语言,注意朱自清前期散文的情致,我们将会更清 楚地了解朱自清的风格。”唐弢的这段话从另一方面道出了朱自清散文历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将对朱自清散文所蕴含的情致作一浅析,以期对朱自清散文的学习和研究有更深的理解。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真正能够体现真实情感,蕴含浓郁醇厚情致的是他前期所写的散文。唐弢 说:“我觉得佩弦(朱自清——笔者注)先生晚年文章偏于说理,倘论情致,却似乎不及早年。” (《晦庵书话·朱自清》)因此,我们应从朱自清前期的散文中分析其情致之所在。
  《背影》是朱自清一九二五年写的属于其早期散文的名篇,在现代文学史上亦属力作。这是一 篇叙事性的抒情散文,篇幅很短,语言朴实,但其中饱含着朱自清对其父亲的深厚感情,写出了父 子间的至情。这父子间的至情,是作者选取看来是极普通的生活事例来表达的,在用普通生活小事 来表达父子间至情的同时,使文章蕴含了丰富而醇厚的情致,体现了这一新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先生在写这篇散文时,由于他对父亲的感情深厚,在接到父亲来信时,看到父亲信中的话语——“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便想到 平日里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不由得泪如泉涌,父子间的生活经历一幕幕在作者脑海中浮现。 但更能激起作者对父亲感情的乃是作者青年时回北京上学父亲送其上火车的一段情景。因此作者接 到父亲家信时,心中犹如一石击起千重浪,荡起久久不能平息的心绪。因而,作者心中积郁许久的 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便寻到了渲泄的泉口,砰然喷发。
  在《背影》中作者抓住了父子间生活的一瞬,来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真切而感人,毫无造作之感。尤其在叙述父亲在火车开车之前为作者买桔子时的情景,尤为感人心魄。他“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 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篇短文中,“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作者却在这个 情节上大肆着墨,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受感动,一次次地流泪。对父亲爬铁道具体动作的 描写,使读者透过背影看到了慈父深深疼受儿子的一颗心,感受到了慈父对儿子的至深的亲情。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法,语言亦朴实,毫无华丽词语修饰,但是,却将父子间的感情表达得如此动人,且感动力如此强大,震撼千万读者心扉,这全在于作者对父亲的真情,是真情给了文章伟大的力量,是真情给了文章无限的艺术生命力。 父子间这段经历是在特定场合下发生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御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了,……”又过了八年,其间有父子间因家事而引起的摩擦、矛盾、感情不和等一系列的冲突。八年以后,“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由于父子间的感情修好,八年前那一段充满父子深情的经历则又显现在作者的泪光中,引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此时眼前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较八年前亲眼看见背影时心中的感受更深,更理解了父亲当时的嘱咐、关怀、买桔子等言行中所包含的深切的父爱,更体会到了那时父亲的不易和苦心。
  《背影》一文在抒发了深厚的父子深情之外,由于作者选取抒情角度巧妙,生活素材感人,语 言朴实真切,因而使文章蕴含了丰厚而浓郁的情致,给文章带来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文章收到 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感染了自《背影》面世以来的千百万读者。所以说,《背影》能有如此巨大的 艺术价值,其朴实、平淡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固然是重要的因素,然而文中所蕴含的浓郁情致不能 不说是使文章赢得世人高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背影》一文的感人之处是作者写了父亲的“背影”,而一反人们选择抒发感情对象为母亲的常规,这就使《背影》一文本身所蕴含的情致更加醇厚,文章也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力。 在分析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情致时,人们都愿意从《背影》中去体会、挖掘。确实,《背影》中蕴含的情致浓郁,“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文笔潇洒,语言朴实,抒发感情酣畅,情致既真亦 美,不愧为朱自清前期散文中的杰作,把《背影》当作代表作去研究,也是理所应当。
  然而,除像《背影》这样叙事的散文外,朱自清的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
  朱自清前期散文《绿》就是一篇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大自然挚爱情感的名篇。作者以“绿”为 题,用他那巧夺天工的生花妙笔,逐步展开对“梅雨潭”的描写。文中的第一句,用“惊诧”一词 就从心态上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唤起读者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绿”的好奇感。往下,作者从梅 雨潭的形成、方位、地势谈起,使读者有一个立体形象感觉,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梅雨潭影像,而后,随着作者描写的深入,读者的视线便由远及近,由高及低地欣赏这幅绮丽纤浓的画卷。
  在本文中,我要说的不是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美丽画卷的表现方法,而是要说朱自清先生面对如画的梅雨潭心中产生的激情和独特美感。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 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瀑布是“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更生动奇妙的是,“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 也寻它不着”。作者的精心观察,对这稍纵即逝而又反复重现的美妙景象,激起读者心中无穷的感 受和联想。如果作者不是对祖国美丽大自然怀着深厚的眷恋之情,是很难写出如此蕴含丰富荡人心绪的情致和意趣的美好篇章的。然而,作者到此并没有对梅雨潭迷人景象的描绘停笔,而是又紧扣 “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 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读者已真正地感受到了作者被梅雨潭的绿所陶醉,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 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 潭水里。在这里,作者的思想、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表现出了动人的韵味和浓郁的情趣。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情感是多么真切,胜过父子亲情、儿女亲情。因此说,《绿》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致是丰富而醇厚的。
  另外,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如《给亡妇》、《荷塘月色》、《春》等篇,也都不同程度地 蕴含着醇正、浓厚的情致,本文就不再叙述。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是记事还是写景,都以其语言的朴实自然,感情的丰富真挚,表现手法的高超多样而赋予文章以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又因为散文中所蕴含的情致“味道极正且醇 厚”,更使得散文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朴实出自然,清秀出激情。真实的感情离不开朴实的语言,浓郁的情致离不开潇洒的文笔。因此,掌握朱自清散文中的诸多艺术特点,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对于发展开拓当代散文的创作将是非常有益的。

评论 (0 个评论)

手机版|洛民 ( 陕ICP备05000061号 )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12号

Powered by Discuz! X3.1

返回顶部